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我不是熊孩子”|重新认识孩子的“问题行为”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2019  六一儿童节特刊

家庭亲子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整理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儿童节快乐



养育一个孩子,有时候不仅是开心喜悦的事情,也不仅是要承受孩子成长和发展所经历的煎熬,还有就是摊上一个“熊孩子”。


“熊孩子”出没,请注意:


今年佳士得香港春拍上,一幅价值200万人民币创作于1889年的名画被现场一名儿童撕毁。




而最近,在山西大同,一名小学生被卡在了两根水泥柱子中间,靠着消防员帮助才侥幸脱险。




当然,这些都属于上了新闻的,现实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熊孩子”:


有的出电梯门的时候,都会把里面的按钮几乎按一遍。




有的把别人轮胎扎破了。


有的就是喜欢动不动在学校里惹别人。


……


从“问题行为”视角转换
到“压力行为”视角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草率地给这些孩子贴上“坏孩子”、“熊孩子”的标签,认为他们是“不服管教”、“难以忍受”或“问题孩子”。有些懂一些心理学的老师或家长,也会给孩子使用临床标签,比如:“多动症,ADHD”,“对立违抗”等。


然而,我们认为,可能这些说法都不成立,我们需要重新来认识和定义孩子的行为:这些不是“问题行为”、“不良行为”,更可能的是“压力行为”


有些人会有一些“不良行为”,这种“不良行为”是一个人自愿选择的,也就是说他可以不这么做,或许也知道不应该这么做。


但是,一个人的压力行为,主要还是基于生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太可能刻意选择自己行为的,或者说他不太可能清醒地意识到他这样做的事情是不对的。


比如说,一个人抨击别人,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或者说他选择逃避面对一些问题,立马逃跑等,这往往都是因为他的神经系统受到了一些威胁,他转换到了“战或者是逃”这样的状态。


了解这两者的差别,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说我们对压力行为还是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这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同时其实是在增加孩子的负担和压力。如果说我们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更好的来觉察到自己到底怎么了,帮助他更好地调节情绪,这反过来说是更加长效的一个方式。


从人格障碍理论角度看,真正是有“坏心”的人占比还是非常小的,而且往往也不会对一个还在成长中的孩子认定其行为就是出于“恶毒”之心。所以,可以说,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行为”属于“不良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小,大多数还是属于“压力行为”。



要知道,当孩子处于高唤醒或低唤醒状态时,也就是非常高压力情境中,孩子要么容易产生冲动、攻击行为,要么长期精神恍惚。有实验表明,如果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低唤醒或高唤醒状态,可能把他人中性的表情或言语也识别为敌意的。所以,也许你以为对孩子对态度比较温和了,但是在他的理解,这是对他有敌意的表现。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强制要求孩子冷静下来,更不能威胁他们不这样做就会惩罚他们,否则就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压力,也很容易引起双方的冲突。


孩子会有哪些压力区域?




既然孩子的这些行为主要是压力导致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的压力来源于哪里,也就是压力区域。


1、首先是生物因素。每个人的情绪,其实都是有生物学成分,我们总是要调动一些生物化学的物质拿来振奋或者消耗我们的身体,特别是强烈的情绪,都会消耗到我们的生物机能。


一个人生物层面的压力来源也挺多的,比如说营养缺失,睡眠不足,或者缺少锻炼等等之类。对一个孩子而言,他可能对声音或者会比较敏感,比如说对老师或者家长说话的声音,他可能坐在硬板凳上感到不舒服或者等等之类。这些简单的外界刺激对于大人而言不算什么,但对于孩子而言,它有可能是比较大的一个刺激。


2、其次是情绪因素。对于孩子而言,他要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差异,如果自己的情绪比较强烈的时候他怎么办,或者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而言都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这边顺便插一句,其实对于很多现在大人而言,我觉得也会比较困难,更何况是孩子呢。


那么在这种有情绪的时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对父母亲而言,要帮助孩子觉察什么时候自己或者别人情绪过度,怎么来摆脱自己的情绪困扰,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




3、认知因素。就说是一个人信息加工、问题解决的能力。对一个孩子而言,如果说他能够保持一些注意力、忽视干扰因素,同时能够整理好自己的思绪,能够制定目标、实现计划,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认知能力。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他比较难以去理解一些信息,同时他更难去处理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有可能比较抽象,已经超出了他理解的水平,那他就会有一些这方面认知的压力。又或者,他会遇到挫折,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说,要帮助他解决一些认知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助于减轻他的压力的。


4、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怎么适应这个社会,怎么增强他的人际关系能力。对于有些孩子而言,他能够理解别人,包括能理解别人提供的一些信息,也能够做出适合的回应,对于有些孩子而言就会比较困难,他会对这个环境感到比较疑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理解,或者说因为不太理解自己的言行会对别人产生的影响,会招致别人的不满。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对社交生活有所期望,这个本身就会对孩子产生的压力。那么,怎么来帮助到孩子更好地去建立关系,能够更好理解他人,不让孩子们被别人排挤,更不会被别人侵犯,这个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上面提到的这些压力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部分的压力可能会引发一个循环,就是说因为一个因素导致他处在比较有压力的状态,它会带动其它的部分也会产生一些压力,这就会使得孩子的压力逐步增强。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当孩子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亲、老师要保持沉着冷静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


很有可能因为孩子的行为,也会触发父母亲的过度唤醒状态,所以不仅仅只是孩子有这些压力,孩子的压力也会引发父母、老师他自己的压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孩子碰到这样一些压力性事件,呈现出“问题行为”或者“压力行为”的时候,作为身旁的人,到最后也会和孩子产生很大冲突的原因。


所以,当我们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或者“压力行为”的时候,也要看到自己的压力。那么,我们也会更清楚,我们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了。




有这么一个例子。


有一个幼儿园老师说他班上有一个孩子,他觉得他肯定是个“熊孩子”,不会是什么“压力行为”。


研究人员就请这个孩子一起过来,让这个孩在做坐下来。结果发现,这孩子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坐下来之后,曾经有几次都受到教室外面声音的影响,并且他对房间里的荧光灯的光线非常的敏感。坐在椅子上,也会不停的动来动去。


研究人员就担心,是不是孩子觉得,坐在这种椅子上,对他来说非常不舒服,是不是可能有生理上面的原因。


然后,因为看到孩子这个样子,那个老师这个状态下采用了提高嗓门、板着脸的方式对待他,这又会让他更加不舒服,,所以时间一长,孩子也会做出一些挑衅的行为。


这个时候,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些举动:


首先,是把这个门给关上,这样的可以减缓外面的噪音。


然后,关掉了这个房间里的顶灯,这样可以减轻光线刺激。


然后,然后呢又降低了自己说话的声音。


然后,这个孩子就慢慢地放松下来了。


那个老师也放松了下来,语气也变得柔和。她也没想到原来竟然是这个方面出了问题。



怎么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这里有几个步骤:


1、首先,我们要是识别压力的迹象,重新定义这些行为。这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这些行为,自己也会产情绪。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孩子的行为,首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马上给他贴上一个“坏”的标签。实际上,大多数的孩子可能都是处于在压力情境中,真正意义上的“坏孩子”很少。特别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不要随随便便给孩子贴上一个道德层面的“标签”,更多要探究一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孩子可能会有现在这样一种行为。


2、我们要识别一下压力的来源。也就是说,孩子怎么了,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都知道,压力可能来源于很多的方面,但是对每个人而言侧重各有不同,就比如说刚才说到的那个孩子,它就是一个生物性的原因导致的。而对有的孩子而言,可能是家里面父母亲的关系不和睦,或者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的关系不好,导致他产生这样的压力。


3、是减少这些压力。既然我们知道了压抑来源于什么,那我们需要做点什么,以缓解其压力。比如说,刚刚这个小男孩对光线比较敏,那我们调节一下光线,这样他就比较舒服,压力也就减缓了。当然别的压力也需要做一定“调节”,当然这可能没有调节光线那么容易。



4、做一个反思。也就是说,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压力会比较大,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压力。一个人有体验到自己的压力,能知道压力来源于什么,就比较容易从焦躁的状态里慢慢地进入到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里面。因为他会觉得自己的状态是能够掌控和调节的。通过刚才这个反思的过程,我们也在帮助孩子更好地去意识到自己的压力行为到底是来源于什么,这就为第五步打下基础。


5、是发展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方式。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方式来调节情绪,能够让这是一个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对有的人而言,可能是跑步,可能是听一些音乐,可能是打一盘电子游戏。对你有用的方式,不见得对别人有用。我们需要通过前面的几个步骤,让一个人逐步的能够认识到什么是他合适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什么是能够帮助他减缓压力的方式,慢慢地他就能够形成比较适合自己的一些方式。现在比较流行的正念练习,可以说说比较有用的帮助一个人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可以考虑进行正念练习的训练帮助孩子,通过有注意力的呼吸以及一些冥想,让他们舒缓压力。但是同时也要提醒您,对有的人而言,他可能觉得做这些练习也是很大的一种压力。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能探索出一个适合他自己的方式。


总的来说,当我们面对一个“熊孩子”的时候,不要只关注在他的行为层面,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


延伸阅读


我不是坏孩子 我只是压力大:

帮助孩子学会调节压力、管理情绪
作者:[加]斯图尔特·尚卡尔, 特雷莎·巴克尔,黄镇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本文核心思想来源于本书,如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主题,建议参阅。


可点击下方京东链接查看






有育儿心理困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特制一份育儿心理书单,请点击图片查看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都挺好》苏大强爆红:怎样才算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国际家庭日:在互联网时代,抚养一个孩子比过去复杂得多

现在不是谴责“17岁少年跳桥自杀”母亲的时候

“他好像有事瞒着我……”怎么做孩子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一杯咖啡换一次相遇:6月单身交友聚会报名啦!

给自己一次整理职业生涯的机会:职业生涯短程咨询公益申领

上海50名愿意公益付出心理咨询师名录及申请通道(陆续更新)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